主张远离科技社会的人说,科技蒙蔽心灵,需要远离。
但这样的说法其实回避了问题核心。
问题的核心是:新科技给我们的心灵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
这就好比武功高手遇到的问题,菜鸟并不会遇到。
如果退回到狩猎采集的原始时代,确实远离了那些挑战,但那不是心灵的胜利,而是逃避了问题。
但那有什么好呢,只是沾沾自喜。
人类的认知发展总是向上攀登,所有问题也都是靠更高层次的认知来解决。
科学是站在更高维度看待世界的眼光。
不断攀登山峰,风景总是会逐渐明朗。
反智主义不但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反而自己给自己蒙上眼罩——从此不可能在更高的山峰俯瞰大千世界。
这实际上是一种怯懦的逃避。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能做的,就是站到比人工智能更高的山峰。
智能时代需要的能力
那未来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未来需要的,肯定是三大类能力:与人工智能相处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超越人工智能的能力。
与人工智能相处的能力
第一种能力,是围绕人工智能发展产生的需求,这一个领域要求人能理解人工智能,改进或发展人工智能,或者至少能够与人工智能工具和谐相处,并利用工具做事,正如今天我们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发展自己的事业版图。
我们首先要知道,与智能世界相处,基础思维能力仍然是重要的。
任何时代都需要学习。
我并不反对按部就班的基础教育。
实际上今天孩子的学习环境中,从小打下语文和数学基础,是很好的。
智能时代知识技术更新很快,需要的是不断自我学习的能力,让自身更新的速度与时代匹配。
而自我学习能力,最需要的是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自我反思能力。
阅读和数学抽象思维不是人类本能,必须通过系统化教育打好基础,但我不赞成僵化灌输的教学法。
对语言、数学的理解需要更重视基础思维,而并非简单记住解题技巧。
学习语文、数学,不是学习背诵和计算,而是要理解语言表达的内涵,抽象思维的逻辑。
人工智能程序的基础仍然是语言概念表达和数学逻辑思维。
未来围绕人工智能会有一系列衍生职业,甚至行业,即使不懂得人工智能背后的技术原理,只要能充分理解它的应用场景,也仍然可以最大限度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改善生活和社会。
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完成营销和客户服务,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市场数据分析,将人工智能用于改善物流或者系统功耗,达到更高效率、更方便快捷的社会生活。
与人相处的能力
第二种能力,是人际沟通领域的需求。
以我个人的判断,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与人沟通交流仍然是不可取代的一方面。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即使人工智能进一步大力发展,它们离理解人类世界和人类心思仍然有较大差距,因而不可能完全替代人际沟通。
尤其人工智能接管大量基础单一型工作之后,人与人沟通会是需求更广的领域,剩下的绝大多数职位和需求可能都集中在需要人与人大量沟通协作的领域。
想要跟得上智能时代的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可以想象,未来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一份工作可以一成不变地做一辈子。
标准化工作都容易被机器自动化,而非标准化工作,一般都意味着大量不确定性,需要不断磨合、团队协作、沟通、修改、随机应变、相互妥协。
例如一个节目摄制组,一些形成惯例的机位摄制可能可以自动化运行,一些基础脚本和服务工作可以每期交给人工智能,但是每期节目仍然需要大量现场临时调整、与参与节目的嘉宾沟通、节目本身的创意沟通,人与人协作。
(第2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