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小说背后的故事-《银河帝国9:钢穴(The Caves of Steel)》

机器人小说背后的故事(第1页)

我和机器人结下不解之缘的时间,就写作而言是在1939年5月10日,然而身为科幻迷的我,在更早之前就爱上了机器人。

毕竟,机器人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科幻题材,早在1939年已是如此。

在古代和中世纪的神话传说中,就有不少机械所制造的人类。

至于“robot”

这个名词,最早则是出现于卡雷尔?恰佩克(KarelCapek)所写的剧本《RUR》,这出舞台剧于1921年在捷克首映,而剧本很快就翻译成许多种外语。

RUR的意思是“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

,剧中的罗森是一位英国工业家,他为了让人类能够过着充满创造性的悠闲生活,因而制造了一批人造人来为人类服务(“robot”

就是衍生自捷克文的“奴工”

一词)。

虽说罗森的立意良好,事实并未照他的计划发展,那些机器人叛变了,人类因此自取灭亡。

这种想象中的新科技,会在1921那个年头被视为大灾难的根源,或许并没有什么好惊讶的。

别忘了,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人类才见识过战车、飞机和毒气的威力——借用“星际大战三部曲”

的说法,那正是“原力的黑暗面”

相较于《科学怪人》这个更有名的故事,《RUR》注入了较浓的悲观色彩,前者虽然也有人造人的情节,而且这个举动同样导致不幸,相对而言规模却小得多。

由于这两部经典作品的影响,在1920和1930年代的科幻作品中,作者经常将机器人描写成危险的装置,照例一定会毁掉它的创造者。

这类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强调一个寓意,那就是“有些事物人类不该知道”

不过,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有不同的见解,我无法接受“如果知识代表危险,无知就是解决之道”

这样的观点。

在我看来,解决之道似乎是善用人类的智慧才对。

人类不该拒绝面对危险,而应当学习如何化险为夷。

毕竟,早在某一群灵长类变成人类之初,这样的问题已经是人类所面临的挑战。

任何一项新科技都有可能带来危险,打从一开始,火就是一种危险的科技,而语言又何尝不是(且危险性犹有过之),这种情形直到今天仍未改变。

可是如果没有这两项科技,人类就不是人类了。

总之,当时我虽然不太清楚自己对机器人故事有何不满,内心却一直在期待更精彩的作品。

不久我终于等到了,那是刊登于《惊奇故事》1938年12月号的一个短篇《海伦?奥洛》,作者是莱斯特?德尔雷(LesterdelRey),他以极富同情心的笔调来描写一个机器人。

我相信那只是他所发表的第二个故事,但从此以后,我就是个至死不渝的德尔雷迷了(请大家千万别告诉他,他一定还不知道)。

而几乎同一时间,在1939年1月号的《惊异故事》中,因多?班德(EandoBinder)在短篇小说《我,机器人》里也创造了一个引人同情的机器人。

虽然相较之下,这个故事的内容贫乏得多,但我再度大受感动。

不知不觉间,我开始有了想要创作机器人故事的念头,而且决心要把我的机器人写得人见人爱。

在1939年5月10日这一天,我终于动笔了,前后总共写了两周,因为在那个时代,我写作的速度还相当慢。

这个故事被我命名为《小机》,主角是个机器人保姆,虽然它和所照顾的女孩感情很好,女孩的妈妈却怕它怕得要死。

然而,弗雷德?波尔(FredPohl,当年他和我一样才十九岁,此后我们的岁数也年年相同)比我来得聪明,他读完这个故事之后告诉我,由于情节和《海伦?奥洛》太接近了,大权独揽的《惊奇》主编约翰?坎贝尔(JohnCampbell)不可能刊登。


(第1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