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上怪兽级的火箭发动机,一直到今天,F-1仍然是最强大的单燃烧室液体推进火箭发动机。
华国航天内部有很多人对阿波罗登月相关的技术着迷,其中想要复刻土星五号的人是最多的,其次就是F-1火箭发动机。
张小强也不例外,在复刻成功F-1之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得在这基础上进行优化。
在2010年代,NASA与承包商合作开发了F-1B发动机,把推力提升至180万磅,采用现代制造技术。
虽然最终F-1B没能实装,但未必这不是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
张小强觉得有可能是NASA太菜了。
在和林燃合作过之后他愈发这么认为,和林教授比起来,NASA实在太菜,菜的没边了。
“这个我们得讨论。
不是,我还是很难想象,林教授就带着你们这点人,顶天几百号人,两个月时间就把F-1给复刻了?
NASA又是复原又是拆解的,都没做到,你们这做的也太”
贾勇憋了半天才憋出来剩下那半句:
“也太容易了吧。”
张小强知道贾院长所说的NASA是怎么一回事。
2013年,NASA从库存里找出一台序列号为F-6049的F-1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因为故障而从未使用过,
NASA通过结构光扫描技术创建CAD模型,试图复刻F-1发动机。
尽管NASA对外宣称,我们只是为了深入了解F-1发动机的技术细节,想要评估现代分析技术对性能提升,比如燃烧稳定性和推力,的潜在影响,并不是想要复刻。
我们不是复刻,是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造出更强大的发动机。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妥妥障眼法,说白了就是为了不让外界怀疑,现在的NASA,或者更准确来说现在的阿美利肯航天产业已经做不到复刻F-1了。
贾勇还没等张小强回答,他就自言自语道:“不是,这份报告是真的吗?
NASA有Rocketdyne实施的所谓F-1生产知识保留计划,留下了20卷技术文档,就算林教授把这20卷技术文档从NASA那拿到了,也没这么快吧?
我们都是老航天人了,很清楚复刻F-1最大的难点不是技术。
现在的技术和60年代比起来进步了,无论从哪一方面,都是进步了。
但这种进步对于技术复刻来说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林教授要做到两个月复刻F-1,那得对F-1每一个缺陷容忍度都掌握了,这是人能做到的吗?”
所谓缺陷容忍度是指,工程和理论是不一样的,在实际的工程中,不是每个部件都需要完美无缺。
工程师们会通过经验和测试,确定哪些缺陷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不会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安全性或可靠性。
甚至这些缺陷,本身就是发动机能够正常运转的组成部分,没有这个缺陷有可能反而会运转不起来,甚至是爆炸。
这就跟代码屎山归代码屎山,可你要是修复你以为很简单的bug,结果就是整个屎山爆炸,程序彻底运转不起来。
F-1发动机的工程师在制造和测试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缺陷对性能无影响,逐渐形成判断。
后续F-1发动机进行大量地面测试,通过这些测试,工程师确认哪些缺陷不会导致失败。
而且1960年代的制造更多依赖手工,工程师在现场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比如决定某个焊缝是否需要重做。
(第2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