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务实接过手稿,很是仔细看了一会儿才明白对方的意思——毕竟是文科生出身,现如今他这个“天才”
在一些相关知识上已经不那么神奇了。
不过,他对此不忧反喜,毕竟只有人才培养梯队开始自行更迭,才意味着他这些年的改革没有白费,否则什么玩意都靠他指点,他纵使满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何况,他一个文科生,也真没有多少还能指点的了。
又看了一会儿,高务实的目光扫过“冶铁篇”
中对高炉鼓风系统的改良设想,指尖在“串联式皮囊鼓风”
图示上轻点:“此子是科学院学子?现居何处?”
徐光启忙道:“是科学院第一批预备生,目前尚在顺天府学格物斋学习。
据学生所知,他每日卯时便守在铁坊观炉,搞得双手满是燎泡,被人调侃说不像当院士的料,倒适合去做铁匠。”
说到最后,徐光启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着即录入皇家科学院,赐七品俸禄,专司器械改良更新,并准继续贡举。”
高务实将手稿递给林熙,“再赏他二十斤岭南白糖——就说我说的,日子太苦了适合吃点甜的。”
高务实说着也笑了起来,又顿了顿,补了一句,“若能制成可在零下三十度运作的轻便锻铁炉,许他入值文渊阁旁听机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徐光启迟疑了一下,轻咳一声,小声道:“此子似乎不甚关心政务……”
“哦,这样啊。”
高务实想了想,摆手道:“这只是个名头,倒不一定要求他真来我这儿。
我的意思是,他有了这个名义,旁人便不敢随意置喙,这对他有好处。”
徐光启连忙道,“既如此,学生代他多谢元辅厚恩。”
高务实点了点头,没再回话。
不过他心里倒是没有这般平静——那可是宋应星,写出《天工开物》的科学牛人!
似这种人才,那真是多多益善,有什么需要尽管说就是。
哦,当然,现在的宋应星应该还只有十八九岁……不着急,慢慢培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辰时正,京华南洋舰队忽然有一封飞鸽传书加急送达。
封皮上“吕宋番薯种”
五字用朱砂圈了又圈,高务实拆封时,蜡封碎屑簌簌落在《南洋贸易图》上。
报告中说,京华商人在马尼拉港以二十箱青花瓷换得西班牙人手中的番薯藤种二十斤,试种于闽广丘陵,三个月便收得块茎累累,亩产竟达三石,且耐旱耐涝,存储期可至半年。
番薯?不对,这不是红薯,京华商人怎么可能不认识红薯?这他喵的绝对是马铃薯!
“传令户部,”
高务实掷下报告,袖口扫过地图上的台湾岛,“着福建布政使司划出福州北岭千亩荒田,命徐光启亲自挑选农科学生数人前往督种。
另备二十斤种薯,快马送往西伯利亚镇西堡,着屯田卫在鄂毕河畔试植。”
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对林熙道:“让高杞查一下,看看是谁换回的藤种,记功二等,再赏他两箱景德镇新出的珐琅彩茶具——总不能让他亏了本。”
(第2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